导航菜单

第一批来华免签的外国人,吃过中国大餐,回国已经吃不下白人饭了



这个国庆节,第批要说谁最火,华免莫过于“鸡排哥”了。外国

连韩国姑娘都跨海而来,人吃排队3小时,过中国大国已只为尝尝网友口中的经吃“鸡排界天花板”。

其实这波“鸡排热”,不下白人不过是第批中国味道,圈粉全球的华免冰山一角。

自从144小时免签政策落地,外国中国美食便在全球吃货圈火了起来。人吃



成都的火锅店、广东的经吃茶楼、北京的不下白人烤鸭店……这些地方早已成了老外们的打卡胜地。

原本只想瞅一眼就走的第批老外,却发现时间完全不够用,美食根本就吃不完!

甚至有人绞尽脑汁“卡bug”:先去周边日韩绕一圈,再回中国,又能喜提另一个“144小时”。

随着网上延长免签时间的呼声越来越高,去年12月,我国直接将免签时间延长至240小时。

主打的就是,让外国朋友们吃得尽兴、玩得痛快。



然而,在中国笑嘻嘻逛吃逛吃的老外们,回国后,却发现笑不出来了。

尤其是尝过百般滋味的中餐后,许多人出现了严重的“戒断反应”:没有中餐的日子,浑身难受。

有人在网上分享,说回国后感觉肚子里,像有个无底洞,脑子里想的全是牛肉面,连睡觉都梦到疙瘩汤、油泼辣子,疯狂地想吃酸菜方便面。

其实也不难理解,对于长期吃单一食物的外国人来说,中国的美食不仅仅是“食物”,更像是一种全新的感官体验,一旦尝过,就很难忘怀。



几乎没有一个来中国旅游的外国人能抵挡住一顿中餐的诱惑。如果有,那就再来一顿。

韩国一位美食博主,一直认为世界上最好吃的食物,就是炸鸡和年糕。而中国,就是美食荒漠。

可当她尝过中餐后,却彻底沦陷了。



她一开始选择的是精致高端的餐厅,觉得只有这样的地方才会有美食。

毫不意外,当蒜蓉粉丝和酸菜鱼一上桌,她就败下阵来,最后连酸菜鱼的汤,都喝得一干二净。

后来,她又转战路边小店,点了最简单的葱油拌面和灌汤包。

结果灌汤包一口咬下去,鲜美的汤汁涌到嘴里,瞬间就让她欲罢不能,忍不住发出“嗯”的满足声。

在短短四天里,博主从大连到上海,再到杭州,没少见她一边哐哐炫,一边发出灵魂叫声。

回国后,博主面对曾最爱的炸鸡和泡菜,再没了兴趣,4天就瘦了4斤。



一名四川的俄罗斯女婿,暑假带着弟弟,来中国体验生活。

早餐是热气腾腾的肉包子配豆浆,晚上则是小饮料配烧烤,弟弟吃得满嘴流油,一脸满足,一个劲儿用蹩脚的四川话感叹:“巴适惨喽!”

到了要离开的那天,哥哥半开玩笑地说了句:“回去啃你的土豆吧!”弟弟破防了,临登机前,赶忙跑到便利店,买了一个肉包子。

当他意识到,这是在中国吃到的,最后一个肉包子时,再也控制不住,流着眼泪同肉包子告别。



这种“吃不够”的感觉,对许多外国人来说,几乎是常态。

之前就有网友分享,他的一个德国工程师同事,第一次来中国出差,就打开了美食世界的大门,一个月下来,直接胖了18斤。

从那以后,他没事就跟总部抢出差名额,有一次,为了来中国,都和另外一个同事干起来了。



当然最可怜的还是在外求学的留子。

一个在英国留学的留子,凌晨四五点,刚下飞机,就冲到卖鸡蛋饼的摊子。

老板做一个他就吃一个,老板看着蓬头垢面、狼吞虎咽的他,眼里全然是不理解,第四个鸡蛋饼,都没忍心收他钱。

当然,如果你能做点,拿得出手的中餐,那在留学圈子就可以横着走了。

有网友说,自己的表妹凭着仅会的5个菜,在学校收了很多“儿子闺女”。

每次一放暑假和寒假,同学们都会催表妹,赶紧回学校做饭。房东还会主动降低房租,就是为了能吃到她做的中国菜。



在老外的日常饮食中,面包是要用刀锯的,扔到盘子里是能听见叮当响的,吃到嘴里是喇嗓子的。

再配上一点蔬菜,偶尔加点牛肉或生鱼片,就算是丰盛的一餐了。



可尝了中餐后,他们才知道,原来食物的味道可以如此丰富。

中国疆域辽阔,物种丰富,光是菜系,就有八种。

有麻辣霸道的川菜,清淡鲜美的粤菜,也有清甜软糯的苏菜,细腻雅致的淮扬菜,还有鲜香醇厚的闽菜……



酸甜苦辣咸鲜麻香齐聚,应有尽有,总有一款,能满足你的心头好。

烟花三月下扬州,就得来一笼,冒着热气的蟹黄汤包,轻轻咬开,让鲜香的汁水,顺着舌尖流入喉间;



夏天到成都的老街撸串儿,串儿在铁架上滋滋冒油,再喝上一碗冰粉,安逸得很;

秋天去西安,找家地道的老铺,来一碗筋道的凉皮,再加上刚出炉的肉夹馍,嘎吱一口下去,满嘴生香;



冬天飞去飘雪的哈尔滨,酸菜粉条,在锅里咕嘟咕嘟冒着泡,一碗下肚,浑身都暖暖的。

再说白人的主食之一土豆,他们通常的做法就是煮一煮或者炸一炸。

可在中国,同样一颗土豆,我们却能做出十几种花样。

在东北,炖鸡时加点土豆,等土豆吸满了鸡肉的鲜味,一口咬下去,香气瞬时就会在唇齿间弥漫;

到了四川,土豆又会变成酸辣土豆丝。醋的清香、干辣椒的火辣,再混上一点花椒的微麻,一口气就能吃掉两碗米饭;



在贵州,可以用土豆炒腊肉。将腊肉切丁,与土豆一起翻炒,软糯的土豆沾染了腊肉的烟熏味,吃上一口,能回味三天……

你看,其貌不扬的土豆,到了中国人的厨房,那可就有千般风味了。

蒸、炸、炒、炖,不同的火候与手法,都能变出全新的滋味。

也正是对“火候”和“锅气”的掌控,中餐才有了真正的灵魂。

比如经典的宫保鸡丁,鸡肉爆炒之后,外焦里嫩;干辣椒、花生和葱段在锅里爆香,再舀上一勺豆瓣酱,辣味、甜味和酱香交织在一起。

吃上一口,酸甜的味道先在舌尖绽开,后劲中又带着一丝麻辣,味道层层递进。



西餐讲究食材本味,但中餐却不止于食材本身。

每一次翻炒的火候、每一滴酱汁的调和,都不可马虎。

如此才能让每一道看似平凡的菜,拥有不平凡的味道。



中国人对吃的重视,早就刻在了骨子里。

古人曾云“民以食为天”。在中国人的观念里,就算遇到天大的事情,也得先填饱肚子。

《论语》中还提到,“食不厌精,脍不厌细”。

比如宋代的文人聚餐,哪怕只是一盘点心,也得讲究碗碟的款式、糕点的切工。

一块小小的薄饼,要用不同辅料装点,这样才能同时满足味觉和视觉上的最大享受。



除了填饱肚子,中国人吃饭,更是一种社交和情感的表达。

西方的餐桌讲究“一人一盘”,边界分明;而中国则追求大桌共餐,“合”与共生。

春节的团圆饭最能体现这一点。

不论家人离得多远,无论工作多忙,都会在这一天,放下手头所有的事情,赶回家中,围坐在一张大圆桌旁,欢欢喜喜吃顿团圆饭。



如果邻居的家人,没能赶回来,就招呼他过来一起吃个便饭,不过就是添双筷子的事儿。

同时,这种“合文化”不仅体现在餐桌上,也融入了中国人的处世方式。

“和气生财”“家和万事兴”“远亲不如近邻”“合作共赢”……核心都是一个“合”字。

即便走上国际舞台,中国仍坚持“合”的理念,各国围坐在同一张桌子前,在差异中寻找平衡,努力实现和谐共生。

之前,西方媒体总爱抹黑我们:中国的饮食不健康;中国人胆小懦弱;中国贫穷落后;中国霸道好战……

但这一次免签,却让外国朋友们彻底改观。

他们惊叹于中餐的丰富美味,惊讶于街头的干净整洁,惊喜于夜晚的安全出行,更震撼于中国世界领先的基建。

从2008年的“北京欢迎你”,到今天世界主动走向中国,我们用行动打破偏见,用实力证明自己,也用“合文化”告诉世界:

中国不仅有力量,更有温度和风度。

参考资料:

1.新快报:《过境免签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停留时间延长为240小时》

2.百度百科:《中国八大菜系都有啥?》

3.搜狐网:《如何优雅地描写吃饭中的文化与情感?》

作者:陈开心

编辑:柳叶叨叨

声明:个人原创,仅供参考

最新评论:

头像
浅埋离别伏笔
用内容深刻的语言书写文化教育,用通俗语言讲述复杂事件。
8分钟前
头像
妹纸爷给你笑一个
专注社会观察,用文字记录生活温度,风格富有责任感,深受读者喜爱。
1分钟前
头像
止朵
在个人风格领域耕耘多年,打造高质量内容空间,风格倡导自我。
4分钟前
头像
难写结局
在家居美学领域耕耘多年,倡导自由而有态度的生活方式,风格坚持原创。
3分钟前
头像
日志观察
专注社会观察,推动文化与教育融合,风格专注表达,深受读者喜爱。
6分钟前
二维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