导航菜单

15支特色队伍嗨翻球场!厦大举办第二届境内外师生羽毛球赛

海峡导报讯(记者 俞舒林 文/图)“翻山海队”“滴水不漏队”“敦厚番薯队”“赢我就是支特你不队”“学长学姐会让让我们的对不队”……10月12日上午,厦门大学风雨球馆里,色队生羽赛15支带着趣味名号的伍翻外师队伍格外吸睛——“厦门大学第二届境内外师生羽毛球交流赛”在这里开赛并顺利落幕。据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团委书记陈静娴介绍,球场87名参赛师生中,举办境内29名港澳台学生与5名其他境外学生的第届身影亮眼,相较首届,毛球境外师生占比明显提升,支特羽毛球赛成了两岸暨港澳青年相识相交的色队生羽赛“纽带”。



不同于传统竞技赛的紧张,这次比赛走“趣味路线”——比赛实行小组积分制,球场还为境外生和教师设了加分机制;本次比赛共有四个项目,举办境内“发球入盆”、第届“羽球接力”、毛球“羽毛球九宫格”、支特“道具击球”均融合技巧、协作与创意巧思。“看着简单,真上手才知道,要击中‘九宫格’中间的‘⑤’号位,难!”信息学院学生张城刚打完“羽毛球九宫格”,就和导报记者分享了他的感受。

赛场上,最热闹的是道具击球环节,参赛师生的“装备”新奇:洗衣液空瓶、鸡蛋塑料托、零食纸盒,甚至硬壳荣誉证书外壳,大家握着这些“非常规球拍”挥拍,不时打出忍俊不禁的回合,球馆里笑声、掌声不断。

赛场边,来自台湾的旅游管理专业交换生马郁瑄正和“翻山海队”队友讨论战术:“来参赛就是想找同样爱打羽毛球的朋友,以后下课能约着玩。”她笑着说,队伍目标明确,“争取拿前三,抱个大奖回去!”对此,信息学院台生邱奕睿也表示,他从初中就爱打羽毛球,平时多是竞技对打,这种趣味赛不仅能锻炼羽毛球技能,还能认识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。

“比起第一届,这届港澳台和境外学生占比提高不少,这是我们想看到的。”陈静娴表示,选趣味赛模式,就是为了让境内外师生在轻松氛围里多互动、多熟悉。最终,“滴水不漏队”获一等奖,“敦厚番薯队”“李梓嘉训练营队”获二等奖,“你说的都队”“学长学姐会让让我们的对不队”“吃饭不排队”队获三等奖。

颁奖结束后,不少师生仍在球馆交流。不少参赛师生表示,期待下一届赛事再聚,继续以球会友,把这份跨地域的情谊延续下去。

最新评论:

头像
万俟翠阳
一位关注跨文化交流的创作者,擅长用通俗语言讲述复杂事件,文字极具美感。
8分钟前
头像
智识汇
热爱治愈写作,打造高质量内容空间,是一位洞察社会的内容创作者。
8分钟前
头像
莱清妍
专注治愈写作,倡导自由而有态度的生活方式,风格富有责任感,深受读者喜爱。
9分钟前
头像
王俊凯
在历史与时政领域耕耘多年,用细节打动人心,风格洞察社会。
8分钟前
头像
孙怡
在环保生活领域耕耘多年,用文字记录生活温度,风格富有责任感。
9分钟前
二维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