导航菜单

亲眼目睹儿子厌学全过程,我发现,厌学孩子的父母都有个共性:一看见孩子快乐久了,内心就会很焦虑

▲家有青春期孩子,亲眼点击上方卡片一键关注

10月26日晚上7点,目睹我将直播分享

《如何帮厌学躺平孩子回到学校》

欢迎大家预约直播

01

儿子今年14岁,儿厌读初二。学全性看心他是过程个共个有些小聪明的孩子,兴趣爱好广泛,发现父母但对学习劲头一般。厌学

即使如此,见孩久内焦虑他的快乐成绩依然尚可,常年保持班级20名左右。亲眼

小学时,目睹我虽然经常唠叨他,儿厌督促他,学全性看心但总觉得孩子还小,过程个共贪玩正常。发现父母

但上了初中后,频繁的周测、月考,都在不断拧紧家长的神经。

每一次排名的变动,都让我担忧儿子是能考上重点高中,还是普高。

我越来越看不惯儿子的放松,希望他能全神贯注,把精力都投入到学习上。

一旦看到儿子在那休息,怡然自得,我就坐立难安。

在我看来,初二的学生,回到家绝不是把作业写完,就完事了。

应该有紧迫感和奋斗意识,额外多学一段时间。

可儿子呢,写完作业就心满意足的开始放松,看闲书,摆弄模型,玩手机。

到了周末,更是睡到自然醒,除了完成作业,多一点都不带学的。

我看在眼里,急在心里,明知道儿子不爱听,但还是忍不住反复催促:

别老看手机了,有这时间多学一会儿不行吗? 别的同学都是写完作业就了事吗?大家都在学,这样下去你会越来越差。 抓紧时间吧,我都愁死了,你怎么还有心思放松啊?


一开始,儿子还会跟我据理力争,说自己放松是为了更好的学习,并没有一直玩手机,写作业也是学习的过程,等等。

但在我听来,这都是他为自己懒散找的借口。

后来,他一听我说话就不耐烦,直接关上房门不予回应。

一想到儿子在房间里,晃荡写完作业,悠闲看手机的模样,我真的坐立不安。

恰好月考成绩出来,儿子的数学没考好,我抓住机会,强制要求他每天多做两套题:

反正你写完作业也是闲着,多学点不行吗?

这引起了儿子强烈的反对,他朝我声嘶力竭的大吼:

你就是看不惯我闲着,我一高兴你就难受! 你真是有病!

我也被气的不轻,你自己不努力,不积极,我督促你还做错了?不可理喻!

但从那之后,我发现,儿子的状态明显低落了。

他的厌学情绪越来越浓,连作业都不愿意用心写了。

有好几次,他竟然没有完成作业,直到老师找到我,我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。

我找儿子沟通了几次,指责他堕落了,再这么放任下去,恐怕连普高都考不上。

可儿子却满不在乎:考不上就考不上呗!又能怎?

那一刻,我不仅是愤怒,更有震惊和疑惑!好好的孩子,怎么突然变得厌学了?


02

还有一年多就要中考了,时间紧迫。为了消除儿子的厌学情绪,在经过大量咨询和学习后,才发现——看不惯孩子放松的家长,就是在亲自逼他一步步走向厌学!

当今社会,很多父母都见不得孩子闲着。

一旦孩子享受快乐和放松的时间稍长,就会感到焦虑,开始催促提醒,生怕孩子“沉迷享乐”,变得懒散堕落。

但实际上,没有人能保持长时间的高效学习,适当的休闲是心灵需要的滋养。

家长长期的督促和施压,不仅无法提升孩子的积极性,反而会造成负面影响。

脑科学研究证实:长期处于高压、紧张的环境中,大脑会分泌过量的皮质醇。

这种激素会抑制大脑前额叶皮层的活动,而前额叶皮层正是负责专注力和情绪调控的关键区域。

也就是说,孩子越被父母施压,精神处于紧绷状态,他的学习效率不仅不会提高,反而会出现大幅下降。

所以,适当的放松和娱乐,哪怕发呆,都不是浪费时间,而是大脑恢复专注力的必要调节。

更可怕的是,家长的这种心态还会造成一系列问题:

亲子关系恶化:孩子感受到的不是关爱而是压力,导致沟通断裂。 学习内驱力破坏:持续的外部压力,会削弱孩子内在学习动机。 心理健康风险:长期处于压力下的孩子更容易出现焦虑、抑郁。


我也终于醒悟,见不得孩子放松的后果有多严重。

以前,我总会不自觉的认为:学习总要有一股头悬梁锥刺股的劲儿,如果孩子整天乐呵呵的,就是没在用功。

就是这种思维定式,让是否在“吃苦”,成了衡量学习态度的标准,不懂快乐一样可以成为奋斗的动力。

明白了问题的深层次原因,我开始调整教育方式,给孩子减压,让他重新找回快乐,走出厌学。

一键预约:周日晚上直播

《如何帮厌学躺平孩子回到学校》

03

1、家长读懂自己的焦虑,是转变的契机

为什么家长看不惯孩子放松,是一种常态?

这背后其实有深层的心理机制:

首先,是陷入了对未来的过度担忧中,总是提前处理“未来的问题”。

当孩子放松时,家长大脑中会触发警报:现在快乐=未来失败,随即产生焦虑感。

其次,是对社会变化的失控感。

当前教育的竞争强度远超过去,家长害怕孩子被淘汰,于是将放松与堕落错误关联,形成了“只要不学习就是在退步”的认知偏差。

所以,我们不必过于自责,要理解家长和孩子一样,都需要经历试错,不断成长。

心态平稳了,看清情绪的来源,才能避免将情绪传递给孩子。

另外,当焦灼涌上心头时,不妨喝杯茶,问问自己:

这份焦虑到底是从何而来? 假设孩子真的考不上重点高中,又能怎样?相比健康和平安,重要吗?

理性的思考越多,我们越能发现,很多焦虑和不安,都来自于想象和执念。

没有什么应该、一定、必须。

当家长愿意放下执念,用接纳和洒脱为孩子撑起一片自由呼吸的天空,孩子才能在安全信任的亲子氛围里,勇敢探索,唤醒生命真正的热情和动力。


2、重新定义努力,欣赏多元的成长和进步

孩子不仅埋头苦读时,是在学习,沉浸在兴趣爱好中时,也是成长。

如同我们回想自己当年的中学时光,当时数学考了多少分,甚至课本上的知识点,早就忘得一干二净。

但跟同学一起,创作打油诗,一起上喜欢的毛笔课,畅想未来的时光,却清晰的仿佛在昨天一样。

那些让内心澎湃的热爱,那些看似浪费时间的娱乐,都在无声塑造着孩子的未来。

研究证实:

睡眠不足会降低学习效率50%以上,休息实际上是学习的组成部分; 适度游戏可以培养策略思维、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协作; 无所事事的时间,是自我探索和创造力萌芽的空间。

所以,家长要认识到,快乐和放松都是孩子成长的养分,而非学习的敌人。

越是懂得欣赏这种多元的成长,孩子的积极性越强,相应的,家长的焦虑也会减轻。

我不再担忧一年后的升学,而是更关注儿子的情绪,和当下的进步。

我给他买来很多心心念念的“闲书”,历史的,考古的,认真告诉他:相信你能学习放松两不误。

儿子郑重的点点头,随后的日子,他都认真完成作业,还会额外多学一会儿。

看着他一点点恢复状态,脸上的笑容多了起来,我也感到从未有过的安心。

可见,解决具体问题带来的踏实感,往往能冲淡那些模糊的忧虑。


3、建立良性沟通模式,不传递焦虑,不制造负面情绪

孩子表现的不符合家长的期待时,家长习惯性的做法是:催促,说教,指责。

我们下意识的觉得,给孩子施加压力,制造紧迫感,孩子才能“听话”,改变。

但实际上,这是一种负面的沟通方式,传递的都是焦虑。

小的时候,孩子被骂了,不敢反抗,但会采用磨洋工、不动脑的方式来消极抵抗。

到了青春期,孩子会产生逆反心理,你越唠叨,我越不做。

亲子关系破坏了,孩子的动力也不断消磨。

时间久了,孩子必然走向叛逆、厌学。

所以,当我们又想催促、说教孩子时,可以先问问自己:

这是我的焦虑还是孩子的真实需求? 我是基于证据,还是不满做出的判断? 我的干预会加强关系还是破坏关系?

几个问题下来,我们会发现,大多数时候,正是我们负面的沟通方式,破坏了孩子的动力,也激化了矛盾。

所以,家长要学会建立良性的沟通模式,不要一上来就劈头盖脸的指责,而是体谅孩子的情绪。

以前,我一看到儿子玩手机,就会训斥:

你怎么总在看手机? 别玩了,有这时间去学习不好吗?

儿子不服气,不高兴,只会变本加厉的偷摸玩。

现在,我会站在他的角度出发:

连续玩一小时手机,日积月累会诱发青光眼,造成其他眼睛疾病,你的飞行员梦想记得自己守护噢!

儿子听了赶紧放下手机,还让我以后发现他忘了,一定要记得提醒他。

经过调整,我们的亲子关系修复了,儿子也在被尊重、被允许的放松中,重新积攒了能量,找回了学习动力。

之前的消极厌学,已经一扫而光,整个人都变得更加积极、自律。


教育的最终目标,不是培养一个只会学习的机器,而是帮助孩子发展成为能够自我调节、平衡生活与学习的健康的人。

允许孩子适度放松,反而能培养他们真正的时间管理能力和自我负责意识。

孩子的青春,不该是父母焦虑的投射屏,而是他们自己探索生活的实验场。

一键预约:周日晚上直播

《如何帮厌学躺平孩子回到学校》

点亮“爱心”,愿我们的孩子越来越好,我们的家庭与人生越来越幸福!

亲爱的,如果我们的文章对你有帮助,请关注我吧!这样就不会错过每天推送啦!

最新评论:

头像
月亮也在人间
热爱环保生活,用通俗语言讲述复杂事件,是一位极具美感的内容创作者。
7分钟前
头像
郭德纲
从成长记录出发,用文字记录生活温度,是一位坚持原创的内容输出者。
6分钟前
头像
心动太难
热爱跨文化交流,打造高质量内容空间,是一位通俗易懂的内容创作者。
7分钟前
头像
朕命里缺你
热爱家居美学,连接现实与思考,是一位坚持原创的内容创作者。
1分钟前
头像
求我给你
专注家居美学,推动文化与教育融合,风格坚持原创,深受读者喜爱。
1分钟前
二维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