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章的日本人获人说开始说一则寓言故事,
狐狸想吃树上的诺奖葡萄,第一次尝试因为狐狸跳得不够高而失败;第二次,和马又失败了。克思但狐狸不肯放弃,主义一次次地尝试,源于易经赢但都失败了。对某
终于,本质狐狸停了下来,上都抬头看着眼前的日本人获人说葡萄,自言自语道:
“算了,诺奖那些葡萄肯定是和马酸的,我才不稀罕吃呢!克思”
这也是主义“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”的典故由来。
假期这几天因为忙着送外卖,源于易经赢所以没及时更新,不过送外卖时遇到一位同行,那天恰逢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公布,获奖者是来自日本的坂口志文和美国的玛丽·E·布伦科、弗雷德·拉姆斯德尔。
看着这个名单,只见这位同行拿着手机沉思了一会,没一会一本正经地笑着说:
“你看看,这种奖项每年都是日本人和欧美人获得,这种奖其实没什么含金量,我们都不稀罕...”
说完,身边一众皮肤长期在烈日下晒得黢黑,还在焦急等待下一单的同行们发出唏嘘的赞同声。
这种现象并不罕见,比如木白文章的评论区,就出现了这种观点:
还有下面这种观点,结果被网友怼得哑口无言:
更多的声音则是对诺奖的不屑一顾,比如“诺奖根本没什么好骄傲的,那都是西方暗箱操作的,我们根本不稀罕。”
就连一些所谓的媒体似乎也很赞同这种论调,比如向来以“赢”为终究目标的某网,就在其文章评论区刻意放出这样几条评论:
我们都知道,如果一个人都某件事或某个人不关注,那最起码的就是对这件事从始至终保持云淡风轻、不去过问。
如果你嘴上说着不关注,回过头来又无比在意,那只有两种可能,要么是“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”的心态,要么就是精神分裂。
我不知道某些人到底是什么心理,但从目前来看估计和精神分裂也差不多。
比如在一片“毫不在意”的声音中,有人就扒出某位大佬十几年前的言论:
甚至连某权威媒体在报道这条新闻时,甚至在正文中只用了一句话“三名科学家因在外周免疫耐受方面的研究贡献获得202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”。
而关于这三名科学家的名字、国籍以及其他的一些信息,只字不提。
在这些人中,跳得最欢的要属项立刚。比如在今年的获奖名单公布后,他就发文称“诺贝尔奖帮助不了科技发展”,一番长篇大论下来愣是将诺奖说得一文不值。
以上这些人都有一个共性,就是不管如何最后的结果都是赢。
我们获奖了,这个奖项很权威,是赢;我们没获奖,这个奖项被操控了,也是赢。
与其提升自己,不如贬低他人。
我想,只有这句话能概括这类人。
到这里,这种滑稽与精神分裂的景象并没有结束,网上又曝出了某位学者的“大作”。论文的名字十分炸裂,“《易经》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理论来源研究论纲”。
看着这篇论文,我原以为这是网友恶搞的,又或者是恶意P图造谣的,直到某官网上如今依然挂着这篇文章,才彻底明白,是我的思想太局限了,局限了我的想象力。
再看这位作者身上的一系列光环:哲学博士、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。
当然,更炸裂的是其论文的内容,
作者认为《易经》中有天人合一的思想,而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想同样是天人合一,所以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理论来源就是《易经》。
还有这篇名为“马克思主义哲学在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新技术研究中的指导作用”,这些字我都认识,但是组合在一起却怎么也看不懂。
不得不承认,某些人还是很有创新的。
当别人还在执着于“被西方掌控的诺奖时”,我们的专家学者已经找到了马克思主义来源于易经的证据,我们的学者已经将材料和马哲结合到一起,并且还发了AMI核心。
还有这篇,中医诊治理论和航空发动机故障诊断的结合:
老实说,写到这里思路其实已经打开了,此时此刻我有很多大胆的创新,
比如国足加马哲,或许同样会实现突破;要是马哲加鸿蒙,那不得起飞!
当然,这些猜想和推论还是保守了,不妨大胆一点,比如,
“一切哲学起源于易经,一切科学技术起源于永乐大典,一切医学生物技术起源于本草纲目”,或许这更有搞头。
另外,马哲也可以尝试重新定义一下,比如马克思其实是东汉末年著名将领马腾的后代。当年马超被曹操打败后,其后代的一个分支一路向西逃亡并定居在德国,顺便带去了道德经,最终奠定了马哲。
最后,我想说,
尊重常识,才是最大的常识。
何为常识,并不复杂。
比如,能将“声音大”和“有道理”分开;
比如,能将“批评”和“仇恨”分开;
比如,能将“尊重科学”和“迷信西方”分开。
当有人揭穿某个骗局时,最愤怒的往往不是骗子,
而是那些曾经相信它的人。
声明:个人原创,仅供参考